2016丙申年鷄籠中元祭 2016丙申年鷄籠中元祭 2016丙申年鷄籠中元祭

一0五年(歲次丙申)第一六二屆鷄籠中元祭|歡迎蒞臨活動網站|主普 鄭姓宗親會|【鷄籠中元・鄭本清源】

鄭姓源流

~現代的、關懷的、訴說主普鄭姓宗親會源遠流長。

鄭姓起源 


源自姬姓

據一些歷史資料記載,在春秋戰國時期,鄭國為韓國所滅。鄭國的遺族便開始散居各地。為了紀念自己的故國,於是紛紛改為鄭姓,其子孫後代也世世代代以鄭為姓。因為歷史上第一個鄭國,是由於周宜王將其弟友(姬姓)封于槿林(今陝西省華縣東)而建立的,友即鄭桓公。因此按照這種說法,鄭姓源自姬姓。今河南省的新鄭縣是鄭氏家族的發源地。在戰國時期,韓國將其所滅,便散遷到河南東部及山東、安徽等地。寨時,第 19世孫鄭襲遷司州河南洛陽地區。第 27 世孫鄭其舉族遷回滎陽。

秦漢以後,鄭姓已遷入鄰近地區,今天的山東、安徽、陝西、山西等地就是當時鄭氏人遷入分佈的主要地區。其後第 29 世孫鄭賓又遷到山東高密居住。第 31 世孫鄭眾之子安世遷居威陽。因漢武帝令“強宗大族,不得聚居”,有第 24 世孫南遷至浙江會稽山陰。鄭姓大舉南遷始於“永嘉之亂”之時。

西晉永嘉二年,“中原板蕩,衣冠始入閩者八族”,其中第四姓即為鄭姓。唐初,河南鄭氏又有隨陳政、陳元光父子移居福建等地區的。唐末,還有一部分河南故始鄭氏隨王潮、王審之入閩。

明清之際著名民族英雄鄭成功,他的先祖就是此次入閩的一個分支。鄭氏移居臺灣地區,始於鄭成功;播遷至海外,他是清朝初期遷入的,現分佈于泰國、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加拿大、美國等世界上各個國家。

鄭姓是當今中國第二十三大姓,鄭姓在臺灣是一個滿綴著榮耀的姓氏,在臺灣是第十二大姓,說到臺灣的鄭氏,人們自然會想起明代收復臺灣的鄭成功,是他率領數萬將士驅走荷蘭殖民者,使臺灣回到祖國的懷抱。此後他留居臺灣,使島上多一鄭姓,所以鄭成功是臺灣鄭姓的開山始祖。鄭成功收復臺灣五月後病死,傳至其孫鄭克爽時被滿清征服,清延曾下令鄭成功後裔及所有鄭氏人員全部離臺回大陸,可鄭姓不僅後裔並未執行,都躲避匿藏起來。大陸鄭氏以源源不斷湧入臺灣,也有鄭成功後世族人為避清廷注意之故所致。

堂號:

"博經堂":東漢鄭玄,博覽群經,幾千人從遠方來拜他為師。西漢時期的讀書人大都專治一經,鄭玄卻獨自力主博通。"安遠堂":漢宣帝時,鄭吉為侍郎,那時外侮屢屢來犯,鄭吉打敗了車師,使日逐投降。於是皇帝提他當司馬。為了西方國境的安全,又派他為西域都護,封安遠侯。

歷史名人:

鄭板橋:清朝書畫家,善畫蘭竹,秀麗蒼勁,亦工書法,所創"板橋體"獨具 風格,號稱"三絕",是"揚州八怪"之一。

鄭國:戰國時代的水利家,韓國人。出任關中史官,開鑿灌溉渠,稱為"鄭國 渠"。

鄭光祖:元朝著名劇作家,他和關漢卿、馬致遠、白樸被譽為"元曲四大家", 有代表作《倩女幽魂》。

鄭虔:唐朝學者、畫家。詩詞、書法、畫俱佳,尤以山水畫見長,玄宗皇帝為之題字"鄭虔三絕"。

鄭旦:春秋末年,吳、越時的巾幗人物。出生在越國的一位美人,與西施同時齊名,同被越王勾踐選獻給吳國,用以迷惑吳王夫差。到了越國之後,被人教授以禮儀,習以歌舞。精通劍術,容貌堪比西施,與西施有“浣紗雙妹”之稱,可見其美貌確實非同尋常。

鄭玄:東漢末年的經學大師,創立鄭學。他遍注儒家經典,把自己的一生奉獻給了整理古代文化遺產事業,使經學進入一個“小統一時代”。他對儒家經典的注釋,長期被封建統治者作為官方教材,收入九經、十三經注疏中,在儒家文化乃至整個中國文化的流傳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他最著名的作品是:《毛詩箋》、《三禮注》。“博經堂”和“通德堂”都與東漢著名經學家鄭玄有關。鄭玄博覽群經,幾千人從遠方來拜他為師。西漢時期的讀書人大都各成一派,鄭玄卻獨自力主博通。史稱鄭玄深受北海相孔融敬重,特意在其家鄉高密縣成立了一個“鄭公鄉”,又將他家的門閭進行擴建,便於車馬通行,稱之為“通德門”。

鄭成功:(1624-1662 年),明清之際民族英雄。本名森,字明儼,號大術, 福建南安人。弘光時,考取監生,隆武帝賜姓朱、名成功,授總統使、詔討大將軍,時人稱"國姓爺"。清兵人閩,起兵反清。後與張煌言聯師北伐,讓東南地區的人都感到很吃驚。康熙元年(1662 年)率將士數萬人,自廈門出發,於臺灣地區禾寮港登陸,將荷蘭殖民者打敗,後來收復了臺灣。他督師十萬“氣吞吳”的豪邁氣概,堅決恢復大明王朝的氣概,以及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堅韌,無不凝結為一種偉大的精神。鄭成功死後被葬在今天南安市沿著福廈公路的水頭鎮附近的康店村複船山,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于1699年遷葬于康店村的鄭氏祖瑩,隨同遷葬的還有其子鄭經的靈柩。當時康熙帝除下敕遣官兵護柩外,還賜挽聯一對,日:“四鎮多二心兩島屯師敢向東南爭半壁;諸王無守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爾後還派御林軍護陵守墓。在同一歷史時期,後人將他的靈墓遷葬于祖瑩樂齋公內,還有其父鄭芝龍、其母和其妻墓氏,遷墓後,後人又重新進行了安葬。


西漢有尚書僕射鄭崇,漢哀帝時他常拖著破鞋去見皇帝,哀帝曾說:“我識鄭尚書履聲。”

東漢末年有光祿大夫鄭寬中。

北魏有書法家鄭昭。 

隋代有隆、岐二州刺史鄭譯。

唐代有風翔節度使鄭注、詩人鄭谷。

宋代有史學家鄭樵,吏部尚書、端明殿學士鄭丙,名士鄭俠,宗正少卿鄭伯熊;兵部員外郎鄭大寶,善篆刻和鼓琴,有詩名,風格清麗柔婉,為歐陽修、司馬光所稱道,著有《江表志》、《南唐近事》、《談苑》等;四川宣撫副使鄭剛中,參知政事;觀文殿學士鄭性之,翰林學士、吏部員外郎鄭望之,右丞相鄭居中。

南宋有詩人兼畫家鄭思肖。

元代有戲曲家鄭光祖、鄭廷玉。

鄭和:明航海家,本姓馬,小字三寶,回族,出生于雲南昆陽,明入宮為宦官,12 歲被虜到南京,成了燕王朱棣的侍童。後從燕王起兵,有功,賜姓鄭,曾奉明成祖命派他率兵率艦隊七下西洋,到過印度、波斯、南洋諸島國,最遠達非洲東岸、摩加迪休、紅海和伊斯蘭聖地麥加、索馬里,途經三十餘國。世人稱他三保太監。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航海家,也是建立國際關係上貢獻最大的人物。

CONVERSATION